目前國內車載瓶主要采用的是35MPa的III型瓶,碳纖維的性能參數各大廠家均對標日本東麗,應用在高壓氣瓶領域為T700、T800以及少量的T720系列,碳纖維絲束一般為24K;使用12K碳纖維時,通過增加碳纖維股數的方法達到相同的工藝要求,成本就會相應增加。
III型瓶的20MPa、35MPa氣瓶,IV型瓶的20MPa、35MPa、70MPa均使用T700級別的碳纖維。在70MPaIII型瓶,通常使用級別更高的T800、T720級別碳纖維,由于東麗的封圍只能使用韓國曉星的產品。
東麗封圍了約1年的對華出口,目前進口碳纖維以韓國曉星TH2550為主,其產品性能*,纏繞工藝性好,使用在35MPa、70MPa壓力等級較高的纏繞氣瓶。國外封圍恰恰是國產碳纖維替代的良好契機,也是近年國產化替代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。原以為到2025年進口與國產持平,現在看起來,國內主要碳纖維企業都已經上市或正在準備上市,所以產能擴張很快,預計到2022年國產碳纖維與進口量就可以持平。
圖1 我國碳纖維進口與國產量變化情況
目前國內氫瓶碳纖維供應商主要有中復神鷹、光威復材和中安信可以達到氣瓶纏繞的要求,不過目前依然以小絲束為主,而且供不應求,T700價格基本上都在200元/kg以上,如果上到T800價格就要翻十倍。
不過,國產碳纖維還存在產品穩定性差,毛紗率高,纏繞工藝性差的問題,大多使用在20MPa的纏繞等級上,35MPa的壓力等級也有使用,但在70MPa等級使用較少。且除中復神鷹外,其余品牌的國產碳纖維產量較低,可使用的廠家不多。
III型瓶和IV型瓶的差異在內膽材料的工藝和性能上。中集安瑞科的工程師于海泉說:“從產品結構來看,同樣壓力的III型瓶和IV型瓶材料成本差別不大,主要成本差異在工藝上,因為IV型瓶塑料內膽不需要熱處理,且成型更加容易,所以比鋁制內膽的成本更低。問題是,國內IV型瓶需要解決材料耐疲勞性和溫度適應性的難點和痛點。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攤銷成本,所以目前價格比較高。”
70MPa與35PMa的成本差異在閥門上,于海泉說,雖然三個70MPaIV型瓶的閥門成本達不到20萬,但目前也有差不多10萬左右,這也是非常高的成本,因為70MPa的儲氫瓶要求閥門承受的壓力更大,集成度更高,所以現在的閥門成本包括了研發費用,研發階段沒有規模,因此閥門的成本很高,未來規模化生產成本有很大的下降空間。
于海泉說,目前國內IV型瓶開發之所以難是因為一些企業操之過急,總希望產品的儲氫密度能夠達到極位,超越水平,但研發是需要有積累的,儲氫密度的提升、塑料內膽對高溫、低溫的適應性都是研究IV型瓶需要解決的痛點,這也成為研發階段的成本。
因為氣瓶沒有補貼,所以,市場就需要承擔這一部分研發費用,從已經比較成熟的產品來看,即使現在還沒有規模,成熟產品的價格也不算太貴,國富氫能招股說明書顯示,公司2019年-2021年氣瓶平均價格分別為8.84萬元/套,12.43萬元/套、13.78萬元/套,只是,因為近幾年銷量沒有突破,同一規格的產品價格也沒有下降。
表1 國富氫能儲氫瓶價格
數據來源:國富氫能招股說明書
如果采用70MPaIV型瓶,短期內因為研發費用成本上升,但長期來看,IV型瓶成本低于III型瓶。
表3 2021年不同用途的碳纖維比例與價格
碳纖維材料具有高強度、低質量密度的特征,是人類材料應用的一次革命,但長期以來,碳纖維就像是一個貴族,只能用于”奢侈“領域,如*工領域和體育休閑用品。近年來隨著大絲束技術的突破和新能源領域的規模化應用,碳纖維綜合成本呈下降趨勢。
這是一個發展極其漫長的行業,國際市場從發明碳纖維到產業化經歷了上百年,我國上世紀60、70年代就開始了碳纖維的研究,但中途因為改革開放而中斷,直到2003年后才進入新的發展階段,而且相關企業都有非常深厚的沉淀,通過技術積累和工藝上的進步推動行業的進步。
前幾年國內丙烯腈市場處于供不應求,2019年新建產能逐步釋放 ,截止2021年7月,國內丙烯腈產能共計258.9萬噸/年,在建項目190萬噸。
近年來,碳纖維民用市場對大絲束碳纖維需求快速增長。大絲束碳纖維通常指碳纖維根數在48000 根即(48k)以上的纖維束,包括50000(50k)、60000(60k)、120000(120k)、360000(360k)等,而小絲束碳纖維指纖維根數小于48k 的碳纖維束,如1000(1k)、3000(3k)、12000(12k)、24000(24k)等。
相比小絲束,大絲束碳纖維的優勢,就是在相同的生產條件下可大幅度提高碳纖維的單線產能,實現生產的低成本化。而且在復合材料制備過程中的鋪層效率也更高,生產成本卻能降低約30%以上。民用聚丙烯腈原絲是制備大絲束碳纖維的原絲,通常原絲價格約為制備碳纖維成本的 50~60%左右,因此,大絲束碳纖維的售價可以控制到小絲束碳纖維的50%-60%左右。
如從工藝上,吉林碳谷濕法紡絲技術的紡速已經逐年從紡速55m/min升到100m/min,是一個逐年進步的過程。
上海石化自2016年5月開始研發48K大絲束原絲試驗,2018年4月稱突破了48K大絲束碳纖維,于2021年1月4日舉辦開工儀式建設2.4萬噸大絲束原絲、1.2萬噸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。
上海石化工程師黃翔宇說:“從12K小絲束到48K大絲束,并不是把噴絲口數量從1.2萬個放大到4.8萬個這么簡單,中間要走過一條十分艱難的攻關之路,這需要深厚的科研理論作指導,豐富的實踐經驗作支撐,才能解決很多關鍵的技術難點,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。”
即使這樣,林剛認為,上海石化的產業化也還需要三年左右才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。民用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壓力容器是非常重要的增長點,但林剛說,未來碳纖維一定要走大絲束、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路線,而且他認為碳纖維行業會出現分化,因為一些企業不在正確的路上。
為什么值得投入呢?因為儲氫瓶是一個巨大的市場。以中集合思康的產能規劃為例,公司一期產能規劃10萬只瓶子對碳纖維的需求就是4000噸,這相當于國內一家中等規模企業一年的產量。
2021年中國市場車載儲氫瓶出貨量為30284支,同比增長122.43%,如果按照每個瓶子40kg計算,對碳纖維的需求是1211.36噸,如果達到2025年5萬輛車,每個車8個瓶,那么就是16000噸;2030年達到100萬輛車,如果40%商用車,60%乘用車,我們可以用40*8*40+60*2*25來模擬計算,則中國市場未來幾年車載瓶對碳纖維的累計需求達到15.8萬噸,而到2021年,全球碳纖維的需求也只有11.8萬噸。
而我們還只算了國內市場的車載瓶,為了提高氫氣運輸量,現在長管拖車已經開始用到碳纖維纏繞瓶,而一輛碳纖維的長管拖車要用到一噸以上的碳纖維,如果按照一輛長管拖車服務50輛燃料電池汽車計算(現在差不多30輛),則2025年就需要1000輛管束車,如果50%采用碳纖維,未來三年長管拖車帶來的需求就是500噸,而到2030年管束車需要的碳纖維需求估計在6000噸以上。
林剛預測2025年壓力容器對碳纖維的需求22810噸,如果到2030年增長10倍,則碳纖維的需求量就是22.81萬噸。
顯然,碳纖維材料和閥門的高性能、低成本是推動儲氫瓶規模化的條件,反過來,只有規模化和碳纖維材料的“平民化”才能讓碳纖維材料和閥門有更大的發展空間。從2014年-2021年,因為滿足市場需求的碳纖維總體上處于供不應求,市場價格一直都很高,碳纖維的價格只有通過技術上突破提高大絲束碳纖維的比例,才可能降低成本進入更大的民用市場。
數據來源:根據廣州賽奧碳纖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《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》整理。
文章來源:產業觀察者 作者:鄭賢玲
注:本文已經獲得轉載權,未經原作者允許請勿轉載。